<tt id="1xdtf"></tt>

<u id="1xdtf"></u>

<i id="1xdtf"></i><b id="1xdtf"></b>

當前位置: 首頁 >> 校村合作 >> 校村合作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校村合作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2022/10/10
瀏覽量:

遷安職教中心1983年建校以來,秉承“學好專業,建設家鄉”的校訓,始終堅持“農科教結合,教學用并舉”的原則,面向農村、面向農業,突出農科類專業辦學,走出了一條“校村共管,特色教學”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之路,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一、建設背景

2010年遷安地區生產總值748.7億元,農業生產總值37.3億元,僅占GDP的4.98%。以楊各莊鎮代家溝村為例,人均土地4.2畝,土地純收入每畝僅為502元。增加農業從業人員收入對于遷安這個“因鐵而起,因鋼而興”的資源型城市來說,已經迫在眉睫。遷安要打造規模農業、園區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就必須有一大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俗話說:窮在口袋,根在腦袋。農民農業知識的“窮”讓我校農業工程系教師感到責無旁貸,改變傳統的“黑板種莊稼”教學模式,探索出既符合農業生產實際,又符合時代發展特征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途徑是我校專業教師的首要任務,通過開展校村合作---把教學點直接設在行政村開展教學和管理工作,打造了農科專業教學的“遷安模式”。

二、建設目標

(一)傳授農民技能 幫助農民致富

學一門技能,增加就業能力對于許多中青年農民來說,既是迫切的要求,又是現實的選擇。根據農事季節、存在問題及農民所需,安排相關的老師、專家下鄉講課,進行田間地頭指導或開展培訓。做到有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減少農民的損失,增加農民的收入。

(二)啟迪農民智慧 轉化農村風氣

改革開放30余年來,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經濟發展時期,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不可能避免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沖突,遷安發展現狀亦如此。送教下鄉通過專題講座等形式,宣傳國家的惠民政策法規,規范農民文明禮儀,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三)轉變服務觀念 提升教研水平

我校專業教師理論教學經驗豐富,由于缺乏生產實踐經歷,限制了實踐技能的培養,部分教師實踐教學經驗不足。通過校村合作、特色教學,不但講起理論來呱呱叫,指導農民農業生產實踐時也要底氣十足。

三、建設過程

(一)認真調研,確定合作村莊

為了校村合作工作的順利開展,我們結合遷安圍繞生態綠城建設,打造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園區、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和環京津蔬菜供應基地示范區的政策契機,對全市范圍內農業產業突出的村莊進行了認真摸排。

(1)白羊峪休閑農業觀光區:以大崔莊鎮白羊峪、石梯子溝、步步川、商莊子為主的10個村將建設成以“四區”(綠色果品區、特色種植區、生態養殖區、民俗文化區)、“八園”(板栗、核桃、蘋果、安梨、櫻桃、葡萄、杏、桃八個主題觀光采摘園)為特色的白羊峪休閑農業觀光區,四區八園種植面積5000畝,觀光區年接待18萬人次,需具有一定專業基礎的從業人員1500人以上,需新增專業技術人才500人以上。

(2)嵐龍山觀光區:以野雞坨鎮爪村、張都莊、武各莊為主的9個村,開發歷史文化、自然景觀等資源,打造城區南部旅游、休閑、度假觀光區。種植面積2000畝,觀光區年接待5萬人次,從業人員800人以上,需新增專業技術人才220人以上。

(3)瑞陽生態農業觀光園區:以五重安鄉瑞陽生態農業園區、蘇家溝村、萬寶溝村為主,實施智能聯棟溫室、農產品加工區、現代果業生產與展示溫室、環園水系等重點項目,集餐飲、娛樂、休閑、科技展示等為一體。山場種植面積800畝,設施農業種植面積30畝,觀光園區年接待10萬人次,從業人員300人以上,需新增專業技術人才150人以上。

(4)徐流口休閑農業示范區:以楊各莊鎮徐流口為主的6個村,大力開發以“山頂栽松柏,山腳植大棗,丘陵種核桃”的理念,形成立體種植模式,開發登古長城、吃農家飯、賞山林景、垂釣、采摘等各種農業休閑旅游項目。山林面積7000畝,干鮮果品種植面積6000畝,示范區年接待10萬人次,從業人員2000人以上,需新增專業技術人才300人以上。

(5)現代科技示范園區:以夏官營鎮、扣莊鄉、彭店子鄉為主,建設集生態休閑、觀光采摘、餐飲娛樂、科普體驗為一體的千畝現代科技示范園區。輻射帶動夏官營鎮、扣莊鄉、彭店子鄉建設萬畝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基地,需新增專業技術人才1000人以上。

(6)設施農業園區:以上莊鄉、楊各莊鎮、彭店子鄉為主。建設三個千畝設施農業園區,輻射帶動三個鄉鎮建設萬畝設施農業基地,需新增專業技術人才2000人以上。

調研結束后,結合人才需求調研情況以及各村的辦學硬件和村干部的和諧管理能力確定合作村莊。到目前為止,共與26個行政村建立了合作關系。

(二)加強領導,校村共管

要保證校村合作各項教學任務落到實處,上下貫通的行政管理網絡和層層負責的教學管理網絡至關重要。一是成立以學校校長為組長,主管校長為副組長,相關處室主任、鄉鎮主管領導、教學點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上下貫通的行政管理網絡。二是選派熟悉農業、熱愛農村、專業對口、業務優秀的包村包班教師,明確任務,強化責任,開展教學與管理工作。由主管校長、主任、教研組長、包村教師、任課教師、校內班主任、教學點班主任、班干部、學習組長一起形成分工明確、層層負責的教育教學網絡,確保各項教育教學任務順利實施。

為保證教育教學網絡能順利發揮作用,在確定教學點時重點做到了“定好人,把好關”,定好人就是明確群眾威信高、認真負責的村干部為教學點負責人,由他們負責協調組織農民學生參加學習,負責學生出勤和學習紀律;把好關是把好學生入學關,由村干部具體摸排報名村民情況,確保教學點農民學生符合報名條件,將村民報名表交學校,學校安排時間到村統一采集圖像和身份證戶口本復印件等信息。好的教學點、得力的村干部和合格的學生對保證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以實用為前提,改革教學內容

一個村子,一種品牌;一個教學點,一種特色產業。按照產業特點設置課程,開展特色教學是“校村合作”的關鍵。在開設課程時要充分考慮各教學點不同的地理位置、區域特點和農業產業發展需要,了解農民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真實水平,在此基礎上設置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積極開展特色教學。如對以干鮮果品生產為主的教學點,針對教學點所在村實際果樹品種(核桃、板栗、蘋果、梨、菱棗、杏等)進行專項技術講解和指導,核桃冬季整形修剪、板栗土肥水管理、梨套袋技術.等專題講座效果明顯。開設的無公害果品生產技術、糧果蔬安全生產知識等課程,能解決農業生產中的農產品污染問題,確保生產綠色、高效、優質的農副產品,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

為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充分利用公共課教學進行特色專題講座。在教學中我們注重對學生行為規范、文明禮儀等各個方面進行教育,如《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餐桌上的禮儀》、《筷子使用十二忌》、《電話禮儀》等講座,教育農民學生養成文明習慣,講究文明禮儀,遵守行為規范,恪守職業道德,讓文明成為每一位農民學生的自覺行動。

(四)課題牽引,打造“雙師型”教學團隊

我們實行教師包村制度,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校村合作的質量取決于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為此,我們要求教師有自己的生產基地,有自己的實驗項目、課題,有自己的學生致富典型、示范戶。

三年來,《趙莊鄉土核桃優種選育研究》、《溝南莊日光溫室品種多樣化試驗》等切合教學點實際的課題讓教師們“教有標,研有果”,大大提升了教師的教科研水平。

(五)嚴格考核,校村共贏

嚴格的考核是鞏固校村合作成果的保障。學生成績評定由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綜合評定相結合。過程性考核成績根據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堂學習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實習日志、基地管理進行評定。每次上課時教師都要求學生在出勤表上簽字,教師按學生考勤信息表核對,將出勤情況作為學生成績評定、獎懲的依據。結果性成績考核主要指期末考試,考試形式采用試卷考試。

四、成果和成效

(一)推動了產業發展

三年來,我校專業教師積極幫助溝南莊村改變多年的黃瓜單一品種生產模式,成立了“支部+合作社”型的溝南莊村杰園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了“杰園”牌綠色蔬菜商標,兩年里新增日光溫室58個,大棚66個,新增種植戶53個。

步步川教學點青核桃母產量達到3萬斤,板栗畝產量達到13萬斤,增產18%。產品注冊的“富滿川”綠色有機商標,是河北省名優產品,銷售渠道暢通,價錢要比一般產品高出20%左右。

擂鼓臺教學點結合我市北部“綠道”建設的優惠政策,在我校教師的建議謀劃下,發展核桃100畝,種植約5萬株。

(二)提高了教師專業水平

唐山電視臺的《三農大視野》節目曾先后邀請劉志老師和曾兆民老師主講《核桃整形修剪》和《葡萄的冬季修剪》課;《遷安時訊》先后發表題為《轉變思路求發展、專業技術惠民生》、《田間地頭的課堂》的專版文章;唐山晚報登載題為《課堂,開在廣闊田野上——遷安職教中心“送教下鄉”紀實》記者采訪文章,把我?,F代農藝技術專業教師把技術送到田間地頭,把溫暖送到百姓心頭的動人畫面定格在了校村合作的舞臺上。這些都是全體職教涉農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也是專業水平提高的有力見證。

(三)提升了全民素質

我專業教師主講《百善孝為先》專題深深打動了學生,課堂上經常會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遷安電視臺對講座進行了報道。河北職成教網、遷安時訊以《讓文明之花開在鄉村沃野上》為題,報道遷安職教中心的系列教學活動。校村合作以來,共有溝南莊、后窩子等16個教學點被評為文明生態村,隔灤河、石梯子溝、白羊峪獲唐山市最美鄉村稱號,白羊峪是河北省首批鄉村旅游示范村,2012年9月入選中國最美鄉村。

五、支持保障

(一)組織管理保障

建立教師下鄉工作、學習生活制度,教學點管理人員工作制度。各教學點教室固定、實習實訓基地落實到位,教學設施齊全,配置了校村合作教學專用車輛。

(二)經費保障

對于下鄉上課的教師,給予下鄉補貼。遵循“校村合作、校村共管”原則,對于教學點教學設備損壞、添置等情況學校應與村、鎮共同保管、維護,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多部門聯合支持

對于表現突出的致富典型、生產能手,農業局、科技局等政府部門積極扶持,讓農民在發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民政部門也對貧困農民家庭給予了有效的幫扶,保證他們正常的農業生產和生活。

六、啟發和思考

(一)教學保障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

盡管多方努力,但是目前存在專交通工具不足、教學點設施較簡陋、實訓條件不足的情況,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

(二)建立相應的經費保障制度

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和培訓需要多層次、多形式、廣覆蓋、經常性、制度化、常態化,對于有相應的農民教育培訓經驗和師資力量的中等職業學校國家應該給予相應的補貼

(三)師資隊伍素質有待加強

農民生產經營中的問題和困難千差萬別,一部分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存在欠缺,業務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2021国产成人精品无码
<tt id="1xdtf"></tt>

<u id="1xdtf"></u>

<i id="1xdtf"></i><b id="1xdtf"></b>